五角大楼披露,中国陆基洲际导弹发射装置数量,已超美国

发布日期:2025-06-24 12:29    点击次数:67

美国五角大楼近期抛出重磅炸弹:中国陆基洲际导弹发射器数量已悄然超越美国!这一惊人论断,伴随着对中国核弹头数量将飞速增长的预测,瞬间在全球掀起滔天巨浪。

美方报告直指中国军事实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甚至在战略核力量核心领域赶超美国。

然而,中国对此坚决驳斥,斥其为无端炒作与“谬论”。这场围绕数字展开的核力量竞赛叙事,究竟是事实的警钟,还是别有用心的战略烟幕?

这场争议最直接的引爆点,来自五角大楼手中摆弄的数字。美国战略司令部一位少将在公开场合直言,通过其分析模型计算,中国的陆基洲际导弹发射器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了。

更具体的数字紧随其后:有报告指出,截至某个时间点,中国新建了一些发射场,使得发射井加上机动发射器的总数超过了三百。

这并非孤立的观点。早在几年前,五角大楼的报告就开始不断调高对中国核弹头数量的预测,声称可能已经赶超美国。数字一路攀升,从四百、五百,直到最近的报告说已经超过六百,甚至预测到2030年可能突破一千枚。

美国方面在解读这些数字时,有时会指向特定的武器型号。比如,一些美国专家猜测,五角大楼对中国核弹头数量的估算,可能与东风41这类能携带多个弹头(也就是分导式多弹头)的导弹有关,认为这与美国民兵3导弹多数只能携带一枚弹头的现状形成了对比。

这种基于特定型号推演整体数量的方式,构成了他们部分论证的基础。而且,美方的报告并非只盯着陆基导弹,他们也提到了中国海军舰艇的总数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以及歼20战机下线速度的加快。

在他们看来,中国新型导弹的发展,比如传闻中射程可能触及夏威夷或美国航母的型号,正直接威胁着美国的国家安全。

然而,面对这些说法,中国的反应是坚决驳斥。这些被一些评论形容为“谬论”或“毫无根据的理由”,无非是“老调重弹”。中国专家认为,美方的论断中存在多处不合逻辑之处。

首先,即便中国在陆基发射器数量上有所增加,美国的整体核力量投送体系依然傲视群雄。

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这涵盖了海基核潜艇和空基战略轰炸机,而陆基发射器仅是其庞大核武库的一部分。美国单是民兵3的发射井就有四百五十个,其中大量处于随时待命状态,这绝非一个小数目。

更关键的是,在核弹头的总量上,公开数据显示美国仍然遥遥领先。美国拥有超过五千五百枚核弹头,其中随时可以投入使用的战备弹头超过一千六百枚。

相比之下,中国的核弹头数量远不及美国的十分之一。一些中国专家也常用美国庞大的核弹头总数来反驳中国在短时间内轻松实现全面超越的可能性。此外,中美在核武器研发起步时间上存在巨大差距,美国几乎与苏联同步发展,而中国则晚了几十年,这使得短期内实现全面超越的说法显得极不现实。

美方的推测有时也过于片面,比如仅仅凭东风41一种型号就去臆断中国的核弹头总量,这在方法论上就值得商榷。

那么,美国五角大楼为何要如此频繁地制造并炒作中国军事能力赶超美国的论调?这背后,显然隐藏着美国的战略意图。核心目的直指散布“中国威胁论”,试图让其他国家对中国产生警惕甚至敌视,将中国列入一个莫须有的“黑名单”。

这种做法被视为美国在国际上“挑拨离间”,试图分化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以便拉拢盟友,并在他们认为“时机成熟”时,可能在靠近中国的区域部署中程导弹,形成对中国的战略围堵。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美国切身感受到了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对其全球霸权地位构成的挑战。美国习惯了作为全球唯一的军事霸主,但又害怕中国最终会取而代之。

因此,即便他们也清楚与中国直接冲突代价巨大,美国依然会通过各种手段试图遏制中国。贸易战是一个维度,而制造军事“威胁论”则是另一个重要的工具,它为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对中国的遏制策略提供了理由和借口。

这种叙事的另一个重要驱动力,是为了美国自身的军事扩张争取合法性和资源。五角大楼通过渲染外部威胁,尤其是像中国这样“可能超越美国”的叙事,就能更轻易地向国会要钱,争取到更多的军事预算,从而维持并增强美国的军事力量和核武库。

尽管美国目前的核弹头数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他们似乎仍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进一步增加核武器找到理由。

此外,台湾问题也被视为美国制造“中国威胁论”的另一个相关驱动因素。美国深度介入台湾事务,这在中方看来是干涉内政、阻碍中国统一的行为。

美国担忧,一旦中国实现统一,其综合实力将进一步增强,从而更有力地挑战其在亚太地区的霸权地位。

因此,通过制造“中国威胁论”,美国也为自己在台湾问题上的介入提供了某种合理性,并试图从战略上削弱中国力量的增长势头。

在中方看来,美国制造“中国威胁论”本身就充满了一种黑色幽默式的讽刺。因为美国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库拥有者,而且在历史上,是唯一一个将核武器用于实战的国家。美国将武器视为发动战争、维持霸权的工具。

而中国则一再强调,发展军事力量包括核武器是为了自卫、确保国家安全,最终目标是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坚持的是最低核威慑战略,认为核武器“够用就行”,无需像美国那样维持一个超级庞大的核武库。

即便中国在核武器数量上保持克制,并明确其核战略旨在防御,美国似乎依然会寻找各种理由进行炒作和施压。这让一些人开始思考,与其被动应对美方无休止的无端指责和持续施压,或许增强自身的核威慑能力才是釜底抽薪之策。

唯有形成让美国不敢轻易在核武问题上进行冒险或叫板的足够震慑,才能真正确保自身的安全。一些军事专家也持有类似的观点,认为在潜在的军事竞争中,拥有更强的核力量本身就是一种战略优势。

这场关于“中国核武威胁”的争论,其本质远不止于数字和导弹型号。它是中美两国在实力此消彼长背景下,围绕各自战略意图、安全认知以及未来国际秩序主导权进行的一场深刻叙事博弈。

美国试图通过描绘一个迅速崛起、具有潜在侵略性的中国来巩固其既有的地位和优势,而中国则认为这完全是对其和平发展道路的歪曲,是出于冷战思维和地缘政治图谋的恶意炒作。这场博弈波澜壮阔,远未走到终点。